|
产品分类 |
- · ①土工,无机结合料仪器类
- · ②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仪器类
- · ③水泥,混凝土,砂浆仪器类
- · ④集料,岩石试验仪器类
- · ⑤压力,拉力,万能试验机类
- · ⑥电子天平称量类
- · ⑦试验箱体类
- · ⑧路基路面现场测试仪器类
- · ⑨基桩,结构,无损检测类
- · ⑩试模筛具附件类
- · ⑪化玻仪器试剂类
- · ⑫交通安全设施仪器类
- · ⑬塑胶跑道抗滑值仪器
- · ⑭道路养护设备类
- · ▶土壤仪器类
- · ▶土工布仪器类
- · ▶管材检测仪器类
- · ▶防水卷材仪器类
- · ▶建筑门窗及墙体仪器类
- · ▶玻璃幕墙及玻璃仪器类
- · ▶建筑安全检测仪器
- · ▶建筑材料燃烧节能仪器类
- · ▶电器电缆仪器类
- · +高精度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,摆式仪标定架,摆式摩擦系数试块组
- · +路面渗水系数测量标准装置
- · +仪器检定设备及器具
|
加速磨光试验机,摆式仪,沥青针入度仪
全自动沥青抽提仪,沥青延伸度仪
沥青轮碾成型机,沥青车辙试验仪
沥青燃烧炉,磨光试件测试平台
表面振动压实试验,摆式仪配件
加速磨光试验机配件,沥青延伸度仪说明书
全自动沥青抽提仪技术参数,摆式仪橡胶片
|
|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T0743-2025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(劈裂法) |
|
|
关键字: T0743-2025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(劈裂法) 日期: 2025-10-20 4:21:32 点击 32120 次 |
-
-
-
-
T0743-2025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(劈裂法)
1 目的与适用范围
1.1 本方法适用于劈裂法测定沥青混合料承受重复荷载的疲劳次数。
1.2 本方法也适用于确定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,或100万次疲劳次数相应的失效应变。
1.3 疲劳试验的标准试验温度为20℃、频率为10Hz。
2 仪具与材料
2.1 劈裂拉伸动态测试仪:应满足本规程T0742中2.1的规定。
2.2 标准块:动态模量标称值为3~14GPa,相位角>0°,直径为100mm±2mm,高度为50mm±2mm。
注:标准样品应由专业单位生产、专业单位定值,稳定性试验不少于2年,应附相关定值证书。
2.3 温控箱:用于试件空气保温,温度范围能满足试验要求,控温精度±0.5℃。
2.4 游标卡尺:量程0~200mm,精度0.02mm。
2.5 温度计:分度值0.1℃。
2.6 其他:秒表、角度尺等。
3 劈裂拉伸动态测试仪标定
3.1 数据采集系统首次使用或使用中每年或每测试200次,进行一次标定。采用标准 块进行标定,应测试不同温度、不同频率,测定值与标准块标称值的动态模量相对误差不 超过±3%、相位角误差不超过1%
3.2 环境箱首次使用或使用中每年进行一次控温精度标定。
3.3 检查测量系统,以确保荷载、变形数据采集通道之间没有过大的相位偏移。
3.4 新测试仪或每使用24个月,应检查其疲劳次数一致性。
(1)选择不少于3台测试仪,宜包括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设备。
(2)采用20号沥青HFM-16 混合料,同一试验室成型不少于9个试件。
(3)每台试验仪随机选用3个试件按本方法,测定130με、20℃、10Hz 条件下疲劳 次 数 。
(4)若一台试验仪测定的3个试件的疲劳次数平均值与所有试验仪测定的总体平均 值的相对偏差满足-50%~+100%,则检验通过。
4 试验准备
4.1 按本规程 T0742 要求准备试件。
4.2 一个试验条件,即应变水平、试验温度相同,一组试验不少于4个有效试件,其中 随机取一个作为备用试件。
4.3 当测定一个试验温度条件下的疲劳曲线时,一组试验不少于10个有效试件,其中 随机取一个作为备用试件,其他试件分为三组,每组3个,三组的高度和毛体积密度接近, 其中平均毛体积密度差不大于0.015g/cm³。
4.4 当测定一个试验温度条件下的100万次失效应变时, 一组试验不少于7个有效试 件,其中随机取一个作为备用试件,其他试件分为两组,每组3个,两组的高度和毛体积密 度接近,其中平均毛体积密度差不大于0.015g/cm³。
5 试验方法与步骤
5.1 将试件、位移测量装置、压条置于已调温至试验温度±0.5℃的环境箱中保温。若 试件数量过多,部分试件可在温控箱中保温,试验前再放人环境箱继续保温。试件之间的 距离应不小于10mm。空气保温≥6h(直径150mm 试件≥8h) 或恒温一夜。同时在环境 箱中放置相同尺寸已测试件,在其中部贴一个温度传感器,根据传感器测定的内部温度判 断待测试件是否达到试验温度。
5.2 试验前清洁压条,必要时用溶剂擦拭。
5.3 在试件达到目标温度后,将试件安装好,调整位移传感器和采集系统。对于 LVDT传感器,为了尽量减小框架的招曲,使用扭矩扳来拧紧夹具,每个夹持点施加 25cN·m 的扭矩;对于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,有必要在LVDT和试件接触的部分加上垫 片。将位移传感器调整至量程中间位置。
5.4 启动动态测试系统,设置试件信息、试验温度、加载频率、峰荷载等信息,启动环境 箱控温至试验温度。标准试验温度为15℃,加载频率为10Hz, 接触荷载为35kPa。加载 应力水平应按下列原则确定:
(1)按照目标应变设置,目标应变即为重复加载100个周期时水平径向回弹应变。
(2)若确定疲劳曲线,则在50~300μe(即0.05%~0.3%)选用不少于3个水平径向 回弹应变水平,使试验测定的疲劳次数约为10000~1000000次。
(3)若确定100万次疲劳失效应变,则在25~300με(即0.05%~0.4%)选用不少于 2个水平径向回弹应变水平,使试验测定的疲劳次数约为10000~2000000次,且100万 次失效应变应介于选择的水平径向回弹应变水平区间内。
(4)若没有明确的试验条件,选用以上条件(3)。
5.5 为了得到准确的加载应力水平,随机选择一个试件作为备用试件,在试验温度、频
率条件下,接触荷载为35kPa, 初始加载应力水平为0.2MPa(或0 . 1MPa), 重复加载100 次,然后以0.1MPa增量增加应力水平,变化几个应力水平,进行重复加载试验,直至试件 水平径向回弹应变达到0.4%。如图T0743-1 所示,对备用试件施加多个应力水平的重 复加载,绘制图T0743-2 的施加应力-水平径向回弹应变曲线,根据曲线确定目标回弹应 变水平相应的应力作为该混合料的加载应力水平。
加载时间(s)
图 T0743-4 备用试件施加多个应力水平
0.600
0.500
0.400
0.300
0.200
0.100
0.000
0.000 0.200 0.400 0.600 0.800
施加应力(MPa)
图T0743-2 根据应力-水平径向回弹应变曲线确定施加应力水平
5.6 当环境箱和试件内部温度再次达到试验温度时,位移传感器和荷载传感器清零。 施加35kPa 接触荷载,使加载过程中试件与上、下加载板始终接触良好。
5.7 按照5.5确定的加载应力水平,进行重复加载试验。试验仪应在50个周期内自 动调整并稳定到目标应变水平。采集、记录瞬时的荷载、变形、加载次数、时间, 一 个周期
采集不少于50个数据点,荷载精确至1N,变形精确至0.0001mm。 为了减少记录的数据 量,可每加载10个周期采集一个加载周期。动态模量测试系统自动计算显示应力曲线、 应变曲线、动态模量、能量比等数据。
注:当测试一个目标应变水平下的疲劳次数时,加载98~102个周期时初始水平径向回弹应变 &clin与目标应变的差应≤0.01%。
5.8 当试件达到疲劳试验终止条件时,自动停止加载。试验终止条件为:
(1)能量比达到最大,开始下降。
(2)试件垂直变形大于7mm(150mm 试件为10mm), 水平径向总变形(两个水平径向 传感器的变形之和)大于3.75mm。
5.9 完成测试试验后,移走已测试件,进行下一个试件的测试。
6 数据处理
6.1 按式(T 0743-1)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如图T 07433所示的实测的试件施加的应 力-时间波形图拟合,相关性系数R²≥0.99 。 计算的荷载精确至1。
F(t)=A4Bsin(2ft+C) (T0743-1)
式中:F(t)—— 时 间t 的垂直荷载,N;
f—— 试验频率,Hz;
A——荷载正弦波的绝对项,N;
B——荷载正弦波的振幅,N;
t——垂直荷载相应的时间,s;
C——荷载正弦波的相位系数,rad。
时间(s)
图T0743-3 实测的试件施加的应力-时间曲线
6.2 按式(T 0743-2)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如图T0743-4 所示的实测的试件水平径向 变形-时间波形图拟合,相关性系数R²≥0.99 。 计算的变形精确至0.0001。
u(t)=a+bsin(2πft+c)+dt
式中:u(t)—— 时间t 的水平径向变形,mm;
f—— 试验频率,Hz;
时间(S)
图T0743-4 实测的试件水平径向变形-时间曲线
6.3 按式(T 0743-3)计算试件内部最大劈裂拉伸应力,精确至0.001。
式中:σ(t)——试件内部时间t 的最大劈裂拉伸应力,MPa;
D— 试件直径,mm;
h— 试件高度,mm。
6.4 按式(T 0743-4)计算泊松比,精确至0.001。
(T 0743-3)
(T0743-4)
式中:μ — — 泊松比;
T——试验时温度,℃。
6.5 按式(T 0743-5)计算水平径向回弹应变,精确至0 . 0001%o。根据加载98~102 个周期数据计算水平径向回弹应变,记为初始水平径向回弹应变elin,精确至0 . 0001。
(T0743-5)
式中:&e——水平径向回弹应变,%o。
6.6 按式(T 0743-6)计算试件动态模量,精确至0.1。
(T 0743-6)
式中:IE*|—— 试件动态模量,MPa。
6.7 按式(T 0743-7)计算能量比,精确至0.1。
ERₙ=IE,I×n (T 0743-7)
式中:ER——加载第n 个周期时能量比,MPa;
IE*|——加载第n 个周期时动态模量,MPa;
n——加载第n 个周期。
6.8 绘制能量比 ERₙ-加载周期 n曲线,采用四阶多项式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,计算 ER, 最大值相应的加载周期作为应变εeln水平的疲劳次数,记为Nm。
6.9 当确定一个目标回弹应变的疲劳次数时,取一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 果,初始水平径向回弹应变 εe₁i 精确至0.001%,动态模量精确至1MPa, 疲劳次数精确 至1。
6.10 当确定疲劳曲线时,应用各试件的实测值,绘制疲劳次数N- 初始水平径向回弹 应变 εelin曲线,按式(T 0743-8)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。对于公称最大粒径≤19mm 混 合料,相关性系数R²≥90%; 对于公称最大粒径>19mm 混合料,相关性系数R²≥80%。
Nm=h₁×ein
式中:Nm——疲劳次数;
&elin 初始水平径向回弹应变,‰o;
k₁、k₂——拟合系数,精确至0.0001。
6.11 当确定100万次疲劳失效应变时,按6.10确定疲劳曲线,按式(T
(T0743-8)
0743-8)计算
100万次相应的初始水平径向回弹应变,即为疲劳失效应变,精确至0.001%。
7 报告
7.1 试验项目名称和执行标准。
7.2 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、矿料级配、密度、空隙率及试件尺寸。
7.3 接样日期、样品描述。
7.4 试验日期,仪器设备的名称、型号及编号。
7.5 各试验温度、频率、(水平径向回弹)应变水平、施加应力水平、动态模量、疲劳次 数、k₁、k₂ 和100万次疲劳失效应变。
7.6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。
|
|
|
|